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女子手球队在第28届奥运会比赛中作风顽强、体能优势明显,最终名列第8.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女子手球队备战第28届奥运会各训练阶段力量、速度、耐力三大素质训练观察、统计,分析备战过程中体能训练的阶段安排及方法运用特点,探讨国家女子手球队提高体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手球和其他同场对抗性球类项目的体能训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多角度探讨了陈定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高住低练"模式下高原训练与监控的安排,研究发现: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计划时间长达82天,远长于传统的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各阶段训练任务明确,紧密衔接;赛前训练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恢复训练四个部分。各项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奥运会比赛展开,体能训练注重运动员基础运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战术训练强调实战性,贯穿于重点课次之中,突出技术训练的重要性;重视不同耐力训练强度分级,手段多样化;负荷安排基本符合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呈负相关的训练规律;赛前生理生化指标基本处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幅度较小。能及时有效的反映训练负荷,特别是大负荷训练之后的身体机能状况,有利于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调节运动员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以击剑运动员王海滨近年来几次备战大赛的训练实践为例,对其备战大赛训练负荷的安排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中发现,两种训练负荷节奏的安排都是成功的。这说明了在训练实践中,训练负荷节奏的安排并无定式。应以竞技需要、个体状况、现实状态为依据。在负荷量与强度的组合方面,突出专项负荷强度的负荷安排是击剑训练负荷安排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我国女子跆拳道项目备战第30届奥运会训练过程控制程序、重点环节及其要素为分析源点,采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女子跆拳道备战奥运会训练控制结构及其要素,计算结构要素权重;采用克伦巴赫系数检验结构要素内部一致性。通过训练控制结构要素及其权重系统分析我国女子跆拳道项目备战第30届奥运会训练控制特点,归纳该项目备战奥运会训练控制成功经验。结论表明:女子跆拳道备战奥运会训练控制结构客观、合理,全面厘清了该项目备战训练控制的主体框架和层次要素,通过训练规划、训练实施和训练监控三大环节的重点要素清晰展现了该项目备战奥运会训练控制特征,可为该项目教练员掌握备战训练的重点环节及其细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生理生化指标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女子自由式摔跤队39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动员赛前训练过程中血乳酸、血尿、血氨、睾酮及皮质醇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和分析,全面把握和概括运动员赛前训练负荷内容及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赛前训练常用的实战和模拟实战训练强度是增强专项有氧耐力的有效强度;教学比赛的强度是有效的耐乳酸训练的有效强度;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的一个完整赛前训练在4~6周之间;赛前训练负荷安排总体上呈现训练强度增加,训练量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世界女子篮球强队技战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参加第27届奥运会的12支女子篮球队为研究对象,对当前世界各国女子篮球实力、技术风格及打法特点等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我国女子篮球技战术水平,为中国女子篮球队备战28届奥运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团队项目体能训练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国外训练理念的普及和训练模式的推广,我国也逐渐开始此领域的探索性研究。中国女子曲棍球队曾在2008年奥运会中夺得亚军,但是近年来由于队员体能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成绩出现了下滑。根据对我国女子曲棍球项目体能训练相关研究和训练实际情况的调查,结合当今世界身体功能训练的观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女曲项目体能训练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备战第28届奥运会训练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备战第28届奥运会各训练阶段进行观察、统计和分析,探讨中国国家女子足球队第28届奥运会整个备战过程训练安排、实施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为指导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10名少年女子曲棍球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POLAR表及Protrainer5分析软件对技战术训练课及体能训练课的心率变化进行测试及分析,得出不同训练课的心率分布情况,以监控运动员不同训练课的训练强度及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为青少年训练负荷及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为预防过度疲劳和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运用现场观察法和实验法,对2008年在昆明高原备战世界杯亚洲区比赛的中国国家队的赛前备战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探索在高原环境下,足球运动员身体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原赛前训练期间竞技状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高原适应阶段、基本训练阶段、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和赛前准备阶段;高原适应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较大,运动员机体对负荷刺激反应较强;在基本训练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都达到较高水平,运动员机体出现了训练适应现象,疲劳感逐步下降,恢复过程加快;在竞技状态形成阶段与赛前准备阶段,保持训练强度的同时减少了负荷量,大多数队员处于超量恢复阶段,最佳竞技状态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集训的国家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优秀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运动素质指标的构建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反映中国女子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运动素质的指标体系,对体能训练不同阶段的运动员进行有效诊断和客观评价,从而为完成不同阶段训练任务的运动员查找自身不足提供标准和导向作用,也为教练员安排整体和个体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现场观察法和实验法,对2008年在昆明高原备战世界杯亚洲区比赛的中国国家队的赛前备战过 程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探索在高原环境下,足球运动员身体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赛前训练期间竞技状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高原适应阶段、基本训练阶段、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和赛 前准备阶段; 高原适应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较大,运动员机体对负荷刺激反应较强;在基本训练阶段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都达到较高水平,运动员机体出现了训练适应现象,疲劳感逐步下降,恢复过程加快; 在竞技状态形成阶段与赛前准备阶段,保持训练强度的同时减少了负荷量,大多数队员处于超量恢复阶段 ,最佳竞技状态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地跟踪法和指标测试法,对我国优秀48 kg女子摔跤运动员孙亚楠备战里约奥运会期间的训练时间、训练阶段划分、训练内容和方法、训练负荷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1)赛前训练时间为10周,强化9周,调整1周;训练内容主要为体能和技战术,体能课77次,占46.7%,技战术课88次,占53.3%;训练方法体能主要以重复和循环训练法,技战术主要以完整训练法和模拟比赛法;负荷安排节奏性强且呈波浪型趋势;CK、BUN与血乳酸最大浓度值均表明达到了赛前理想状态。2)孙亚楠赛前第2周、第3周和第4周前半段CK和BUN数值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身体仍存在疲劳,未能适应周训练强度的安排。结论:1)孙亚楠赛前训练安排较为合理,完成了赛前既定的目标与任务;2)赛前第2周、第3周和第4周前半段实际训练效果不佳,机体未能适应训练强度安排,可能与赛前训练内容中有氧和无氧训练比例的安排、赛前训练方法中有氧和无氧能力训练强度的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以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女子20km竞走项目冠军刘虹的年度备战训练负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跟踪观察法,对刘虹备战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年度训练负荷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达米拉诺教练以“M”型训练理念作为其备战世界大赛的中心指导思想,将世锦赛选拔赛以及世锦赛作为2015年的重点比赛并开展备战工作。其中基础准备阶段重点课的安排呈现以长距离有氧训练课为主,无氧阈训练课为辅的特点;专项准备阶段重点课的安排呈现以长距离有氧训练课为主,最大摄氧量训练课、无氧阈训练课与乳酸能训练课为辅的特点;赛前准备阶段重点课的安排呈现以无氧阈训练课为主,最大摄氧量训练课与乳酸能训练课为辅的特点。刘虹在备战世锦赛期间共安排两次高原训练:2014年11月高原训练是为了加强有氧代谢能力;2015年7月赛前高原强化训练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更大的抗缺氧反应,为形成赛前最佳竞技状态做准备。刘虹通过备战期间的两场非重点比赛达到“以赛代练”、提高无氧代谢水平的目的。刘虹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获得20km 竞走金牌正验证了其后期备战奥运也符合本研究所提出的年度负荷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21,(3):F0002-F0002
为充分发挥体育学院专业特色,更好为我省、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贡献力量,4月19-26日,河北体育学院竞技体育科研团队在河北省体育局投掷训练场、河北奥体中心为部分国家队运动员进行了科研测试。以董海军博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从2015年开始就一直为我国女子铅球项目的训练和备战工作提供科技保障。近日我院进一步扩充科研队伍,并依托中国田径协会科技服务工作项目《田径女子铅球项目国家队备战东京奥运会(2020年度)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和省体育局科研项目《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巩立姣备战东京奥运会训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女子曲棍球短角球成功率及技战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国家曲棍球队参加第26、27届奥运会资格赛短角球进攻的成功率,以及对短角球的技战术的运用的分析,认为曲棍球短角球技术"发球、停球、拨球、击球"四要素中,第一击射是关键,任何战术配合都是建立在第一击射的基础上,而且击射挡板以下的半高球成功率最高。提出对短角球的技战术训练应给予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摘要:2006年羽毛球比赛实行21分制,使强队之间的比赛更加激烈,比赛结果更加不确定。面对新情况,研究主要采用专家访谈、实践设计等方法对中国国家羽毛球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体能训练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羽毛球项目是以有氧能力为基础,磷酸原和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的运动。我国羽毛球运动员存在功能性动作障碍、运动损伤率较高,腰伤已经成为影响队伍正常训练的最大障碍。通过矫正性练习可以有效预防损伤,并改善身体形态、动作模式、提高运动表现。羽毛球体能训练体系主要由评估、方案、反馈、完善4方面构成。伦敦奥运会备战体能训练划分准备期、赛前期、比赛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在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衔接方面,功能性训练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奥运会前的程序化参赛演练为运动员的最后备战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跟队监测、评价、反馈等方法,对国家女子网球队冬训备战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以期进一步提高备战选手的竞技水平,探索职业网球训练规律.为我国网球项目实施科学训练提供较为充分的实践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初步构建的生理生化检测指标体系和专项素质测试指标体系,能客观地反映网球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和专项素质水平;冬训体能训练配合营养补充是有成效的,主要备战选手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力量素质尤其是下肢爆发力对比世界优秀女网选手仍有较大差距,她们在体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过去相比冬训备战加大了体能训练的比重,缩短了每次的训练时间,提高了训练的负荷强度,使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更强、训练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访谈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游泳运动员年度陆上训练内容以及周期安排特征进行研究。结论如下:年度陆上训练安排主要以多周期进行,综合训练期由3-4个发展小周期构成,强调等长肌力和离心控制能力;专项训练期由3-4个发展小周期与冲击性小周期构成,以循环训练优化训练密度;赛前训练期由3周左右的冲击性小周期构成,优先发展爆发力,侧重向心动作为主的动作模式。赛前减量期由2周左右的负荷调整小周期构成,注重提高全身肌肉整体工作效率与单个动作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质量。负荷体现出从综合准备期到赛前减量期,周课次与课时减少,训练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负荷量峰值出现在专项准备期,强度峰值出现在赛前训练期。  相似文献   

20.
以国家女子马拉松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备战2012年奥运会赛前的冬训期间,对运动员的膳食情况和营养补充进行了跟踪调查,找出了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对各种营养摄入不平衡的问题,并对运动员的营养补充和体力恢复及疲劳的消除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保障队伍顺利完成大负荷训练,特别是高原训练和赛前调整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