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健美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举重运动演变而来,于本世纪20年代末传入中国.本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后期,上海的赵竹光积极从事健美实践,组织成立了上海健身学院,创办了《健力美》杂志,主办健美比赛,为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健美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健美运动继续发展.特别是1976年以后,各种形式的健身院、健美班不断涌现.1983~1987年,先后举办了五届全国“力士杯”健美比赛,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并于1985年11月加入了国际健美联合会.尽管中国健美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加强健美运动的科学训练和研究,是发展和提高中国健美水平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健美运动属于新兴体育运动,具有健身、健美、健心三重功效.在军队开展健美运动,既能拓宽军事训练内容,提升官兵身体素质,又能丰富官兵业余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运用SWOT分析法对军队开展健美运动进行研究,旨在推动健美运动在军队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市部分高校及企事业单位中青年人群就健美运动的地位及其选择健美运动作为其主要健身手段的原因作广泛调查,结果显示:南京地区青年中健身参予占较大比例,以此为主要健身手段的人数已超过其它传统运动项目。但场地,器材使用,师资力量的分布尚不均衡,有水平的专业指导员的数量更显不足。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第46届亚洲健身健美锦标赛中国队运动员参赛情况等相关情况的探讨与分析,提出发展我国健身健美运动今后发展的对策:重点发展男子和女子健身比赛项目;突破男子健美小级别,增加大级别选手参赛;借鉴国外运动员培养模式,培养职业健身健美运动员.  相似文献   

5.
当代高职大学生受社会环境影响,就业压力加大,心理障碍发生比例较高,而高职院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机构和人数较少。对此,经过长时间、多方面地调查研究,指出:体育健身对大学生心理障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依据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和健身锻炼的特点制定了7种运动处方,以使学生通过健身锻炼达到身心健康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健美运动具有动作技术简单、容易掌握和练习方便等特点深受在校广大学生的喜爱。健美运动能增长肌肉、增强力量、健美体型和体魄,同时还能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大学生健美教学中所检测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跟踪研究与分析,探讨健美运动处方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健美运动处方教学比普通教学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健身街舞作为新型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广大大学生喜爱,它独特的随意性、挑战性、集体性、娱乐性等特点,迎合了现代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目前,已有部分高校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开展了不同层次、难度的健身街舞作为公选课,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普通高校开设健身街舞体育公开课的可行性,旨在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参加散手运动的心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对大学生参加武术散手运动的心理效应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武术散手运动具有悦体效应、审美效应、成就效应、移情与宣泄效应、交往效应和道德修养效应。武术散手运动在追求强身健体的同时注重了心理的最佳效应,因而深受广大大学生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方法:利用自编的大学生恋爱心理问卷测量湖北师范学院和黄石理工学院部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的变化状况.结果:对数据进行多因素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了性别、年级、专业以及恋爱的次数等因素对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影响.结论:部分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1.
有氧舞蹈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加有氧舞蹈锻炼对其身体和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的有氧舞蹈锻炼能有效地减少女大学生皮脂厚度,降低身体围度指标,塑造优美体型;使安静时心率降低,心肺机能和平衡能力显著提高,腹肌力量和躯干柔韧性及耐力素质加强;对女大学生紧张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具有显著的舒缓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健美操课教学中,建立信息双向沟通与人际言行的多向互动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有利于学生在承受生理负荷的同时,发展心理素质,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3.
健美操对大学女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 80名大学女生健美操锻炼进行了对照试验 ,探讨健美操锻炼时女大学生健身健美的锻炼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 :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运动强度较为适宜 ,动作结构符合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长期坚持健美操锻炼能够使心血管和呼吸机能增强 ,各项身体素质显著提高 ,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是一项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与修性与一体的运动项目。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当代大学生由于种种因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太极拳对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它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大学生通过太极拳运动可以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将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x2检验.经调查,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鉴于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效能性,有必要组织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对四人制软式排球比赛式教学在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中的影响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认为:(1)它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对科技含量高、简单易行而又不失安全性、健康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特点的软式排球运动产生兴趣;(2)它对大学生身体素质有良好的改善和增强效果;(3)它对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心理素质以及身体健康发展有明显的促进效果;(4)将四人制软式排球赛与比赛式教学法的优点融为一体并应用于高校软式排球的教学实践中,是一种有意义的新尝试,其结果有望产生对高校推广软式排球运动和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利的体育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运动、心理压力和健康信念三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预防和缓冲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实证及理论上的依据。方法:以180名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不同运动项目为干预手段,采用实验组-对照组的组内、组间(前-后)测试对比设计自然实验法。结果:不同运动项目能有效的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水平,改善效应强度为:足球和篮球锻炼效果好于排球,排球好于羽毛球和乒乓球,羽毛球和乒乓球好于武术和轮滑;不同运动项目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健康信念水平,但不存在明显的项目效应差异;运动不仅可以直接缓冲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还可通过健康信念的合理性和控制性取向间接的缓冲心理压力。结论:健康信念在运动干预改善大学生心理压力过程中起着部分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体育人口生命质量相关因素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学生体育人口生命质量的特点和规律.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有关量表,自制符合大学生的生命质量问卷,对1260名大学生体育人口进行生命质量的无记名问卷调查.通过男女大学生体育人口的生命质量比较得出:1)男生在心理维度和社会纬度和环境纬度以及综合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女生;2)女大学生体育人口对自己外形满意度较低;2)男性大学生体育人口的性问题满意度较低;4)男性大学体育人口在心理维度的生活乐趣方面满意度较低.结论:应针对男女大学生体育人口的生命质量存在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高校男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进行了调查与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休闲娱乐动机上,所占比例较大,其中男生动机的比例超过女生,显示出男生对休闲娱乐的较强的需求;在社会交往动机方面,同样显示出高校男生的较高需求;女生在健身健美动机上表现突出,体现出女性爱美的特征,希望通过运动瘦身健美的心理期待的比例远高于男生;在心理放松动机方面,男女大学生表现趋同;在课程学习动机上,女生更注重发挥课外学习与锻炼的最大效能。  相似文献   

20.
体育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影响不纯粹在课堂“封闭交流”中,按逻辑来推理,按自身法则发展,它是取决于社会背景和“周边环境”。即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匹美,相适应。他的整体特征是个体心理因素间的内在协调,自给程度以及个体心理与外在因素之间相容程度的合取。所以,体育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各因素之间的影响不是单相的,线性的,而是多维网状的,且可以调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