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1、速度训练方法近年来,我国和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实践,揭示了中长跑的竞争不仅是耐力竞争,而更重要的是速度的竞争,是运动员“高速度”持续跑专项能力的较量。中跑速度越来越接近短跑,它需要中跑选手在长达几分钟的比赛中自始至终保持高速度的运动,所以少儿时期要注重速度素质的训练。按其年龄段,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的速度训练的方式、方法和训练量。  相似文献   

2.
中长跑训练是对运动员耐力进行训练的主要运动项目,其对运动员的毅力及耐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很多中长跑运动员来说,不仅要具备短跑运动员的速度,同时还要有长时间的耐力训练,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本文从中长跑训练中耐力素质训练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了中长跑训练中耐力素质训练的有效策略,以期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推动我国中长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1中长跑的项目特征分析中长跑项目跑动时间较长,运动的强度较大,属于高速度的耐力性项目,决定中长跑成绩的因素是运动员的速度和速度耐力水平,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是中长跑的基础,速度耐力是中长跑的核心,而速度能力是速度耐力的基础。中长跑练习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  相似文献   

4.
1.中长跑训练要以"速度耐力"为核心当前田径竞赛水平越来越高,中长跑的趋势是向着速度耐力的方向发展。要想努力提高中长跑项目水平,就必须要提高田径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几年来我的指导思想是业余田径队运动员的基础训练,要在发展一般耐力的基础上,以"速度耐力"为核心,并在训练中不断地摸索发展业余田径运动员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曾宾 《中华武术》2022,(1):35-36
近几年中长跑在国际上热度非常高,中长跑比赛对于运动员的素质方面的要求比较高,教练员需要注重对运动员进行耐力和速度的综合性训练,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中长跑成绩。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长跑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的耐力素质训练及其提升方法展开研究,旨为中长跑训练中的耐力素质训练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罗旭明 《体育科技》2010,31(1):50-53
短跑是田径运动竞赛项目中距离最短,速度最快,人体运动器官在大量缺氧的情况下完成极限强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氧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较高无氧耐力,无氧耐力的运动表现为速度耐力。速度耐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短跑成绩,比赛最终的名次。采用文献资料法,就短跑运动员运动过程的能量供应特点进行研究,分析速度耐力的能量供应系统,探求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训练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短跑的速度耐力是以糖酵解供能为基础,影响短跑运动员速度耐力强弱的是运动员机体的糖酵解供能的优劣,而速度耐力取决于短跑运动员肌肉的糖酵解能力、抗乳酸能力以及脑细胞耐酸性的能力,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合理的控制训练负荷和间歇时间,能有效提高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宋建强 《中华武术》2012,(11):20-21
大多数初级跑步爱好者认为,中长跑不需要专门的速度力量训练。但实际上,中长跑是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的综合较量。力量素质是竞技运动中的重要素质,在许许多多运动项目中,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该发展速度力量、相对力量和力量耐力,尤其是快速力  相似文献   

8.
中长跑项目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项目,其突出特征是"高速度""持续跑专项速度耐力"。根据这一特征要求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有氧--无氧混合代谢的能力以及无氧代谢及相应的机能能力和身体素质。1耐力素质及其训练耐力素质是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最基本的身体素质,分为有氧代谢供能的一般耐力、混合代谢供能的速度耐力、无氧代谢供能的速度耐力。其中有氧代谢供能  相似文献   

9.
孙康 《中华武术》2020,(1):54-55
对于帆船和帆板运动员来说,耐力是最为重要的身体素质,所以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开展专项耐力素质训练。基于对耐力素质训练的生理学研究,本文指出在专项耐力训练中需要采用的耐力素质训练方法,从生理学角度上对运动员的耐力素质进行训练,从而让运动员能够稳定完成整个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0.
耐力素质是中长跑运动员的最重要的运动素质,有氧耐力训练和无氧耐力训练是中长跑运动员耐力训练的主要内容,中长跑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包括有氧基础练习、有氧问歇跑、长距离反复跑等,无氧耐力训练包括无氧间歇跑、问歇短跑、长距离变速越野跑等。  相似文献   

11.
对田径中长跑训练动向的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80年代初教练员都认识到了发展速度的重要性,在训练中突出了速度训练。由于对中长跑的特征认识不够,曾有不少教练员,对中长跑运动员按短跑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虽然运动员100m成绩有所提高,但对中长跑运动成绩的提高作用不大。我国著名中长跑教练员马俊仁提出中长跑项目是高速度的耐力项目,中长跑运动员既要耐力又要有很高的速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14名青少年男子速滑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方法的跟踪研究,探索提高青少年速滑运动员耐力素质的有效办法。研究证明,提高青少年男子速滑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水平,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应主要采用间歇的训练法。  相似文献   

13.
滕兆利 《中华武术》2013,(10):42-43
中长跑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对于发展学生耐力素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呼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坚持以速度训练为核心,以速度耐力训练为基础,以力量耐力作保证的“训练模式,有效进行组合训练,也能选拔出高水平的中长跑运动员。对于那些必须具备高度发达的耐力素质运动项目,发展耐力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一同来了解耐力素质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随着竞技体育的迅猛发展,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变革,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一直是教练员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根据多年带队的经验,我认为只有具备较高的速度素质和良好的速度耐力,才有可能在重大的比赛中战胜对手,取得优异成绩。本文提出加强和重视中长跑运动员速度训练的重要性,并对中长跑速度训练提出了几点个人看法,愿与同行们探讨,以求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训练是一项基本训练,对巩固少年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和提高专项运动成绩至关重要。少年中长跑运动员经过低龄时期大量的有氧耐力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为了深入进行专项训练,促使专项成绩的提高,只有在无氧耐力的训练这一重要环节上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把原有的基础转移到专项运动水平上来。笔者在少年中长跑训练中采用超长距离训练和"间歇(变速)跑"训练法相结合等手段,使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有较大的提高。 1、训练方法: 1.1 训练方法的选择: 中长跑训练方法以发展代谢为主的主要有:间歇(变速)跑和间歇短跑。由于间歇短跑要求运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长跑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调查访问,采用文献资料、观察、分析等方法,提出在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阶段,必须抓好全面运动素质的训练,关键必须抓好力量素质并提出了一些训练方法。现阶段我国对中长跑的训练方法研究不少,主要是从发展专项能力、提高速度耐力以及改进心肺功能训练方法介绍较多,如何提高中长跑运动员身体素质方面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7.
短跑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旭峰 《中华武术》2004,(12):16-17
身体训练是田径运动训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为了发展运动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运动成绩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体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而专项身体训练主要是发展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素质。所以,提高专项身体训练水平是短跑运动员提高专项运动成绩的基本途径。短跑运动员专项身体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短跑的力量、速度、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等训练。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变革,800米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一直是教练员研究和探索的问题。800米跑是一种次最大强度的竞速项目,既需要速度能力又需要速度耐力,运动员在800米跑过程中就需要维持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之间的平衡,以达到能在800米内始终保持高速度跑。在一些普通高校中,对800米项目训练的指导思想还主要突出在“量”上,没有对800米的性质特征进行深入的理解。本文从科学训练上提出几点见解,期望与同行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中长跑训练方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力量、速度和速度耐力是影响中长跑成绩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力量、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方法效果的比较分析,论述了中长跑运动员所需要的力量、速度和速度耐力在训练和比赛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何晓涛 《中华武术》2013,(12):18-19
组合训练形式是将多种发展单一专项训练的练习通过科学的重组,形成一种科学组合的训练形式,它有别于单一的素质训练。这种训练形式对中长跑的专项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通过组合训练形式,可以使各种专项素质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中长跑的专项能力。一、一般耐力练习+各种柔韧性练习+短距离速度练习与以往单一的训练方法发展运动员单一素质或能力相比,这种组合训练形式能够发展运动员的多种能力和素质,如有氧耐力、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