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有关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的研究报告基础上,收集整理了胫骨疲劳性骨膜炎及骨折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分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资料,总结出预防该病的一些比较简单宴用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评价疲劳后运动员蹬跨步动作运动表现的变化,并探讨疲劳对羽毛球运动员完成不同方向跨步动作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8名羽毛球专业大学生在疲劳前后分别进行向左和向右的蹬跨步动作,对比疲劳前后跨步腿着地阶段下肢运动学数据和足底压力数据。结果:疲劳后,完成蹬跨步动作的最大速度降低;在着地时刻,疲劳后髋关节屈曲角度减小,外展角度减小,外旋角度增大,膝关节外旋角度减小,踝关节由外翻着地变为内翻着地;在跨步腿整个着地阶段内,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减小,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减小,最大外旋角度减小;疲劳后前足内侧和中间区域最大压强显著高于疲劳前。结论:疲劳后完成蹬跨步动作的动作表现下降;在疲劳后,下肢以一个更加直立的姿态落地,会增加下肢关节冲击力,同时增加膝关节尤其是前交叉韧带的负荷,增大损伤的风险;疲劳后足底压力分布的变化可能增加足部尤其是前足内侧跖骨区部位及膝关节损伤的风险,在设计羽毛球鞋时可以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3.
补液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研究显示,脱水对机体是有害的,保持机体良好的水合状态对机体的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能满足运动员需要的饮料,通过在运动前、中、后的有效补充,不仅可以提高运动成绩,而且可以推延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改善身体状况,有利于运动性疲劳的恢复。青少年运动员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心理上、生理上具有特殊的表现。为了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身心健康,本文对脱水提出了预防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运动损伤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北京城郊区32支青少年运动队运动损伤患病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北京市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患病率为42.46%,损伤多发部位依次为膝、大腿、小腿等,损伤种类多为肌肉拉伤及韧带损伤、疲劳性骨膜炎、挫伤等,与成年运动员的损伤情况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5.
摘要:选取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男子羽毛球运动队的14名基本资料和运动成绩相近的运动员为实验对象,对照组与实验组各7名,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技术训练和下肢整体力量训练,实验组对下肢关节肌肉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非优势侧的力量训练)。通过biodex仪器对下肢膝、踝主要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进行监测分析羽毛球运动员各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的均值。结论:1)有针对性的训练可改变两侧下肢的差异水平,训练可以减小两侧下肢差距,使两侧下肢肌肉工作能力更加接近。2)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在两种角速度下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伸肌峰力矩都比屈肌峰力矩大,但都随角速度的增快而逐渐下降,说明青少年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很小,经过非优势侧力量训练能提高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力量耐力。3)运动员经过训练后优势与非优势侧关节的屈伸肌群肌力矩的平衡有很大的改善。4)训练前后两侧膝关节等速收缩屈伸肌群峰力矩差异对比分析:对非优势侧的力量加强可减缓下肢肌肉持续的受力过程。5)通过与实验数据发现,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的爆发力很难通过短期的训练得到显著的效果,但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灵敏性训练在青少年时期是可以提高的,但训练中的负荷和频率要控制。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上肢力量的加强与提高投篮命中率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来说影响投篮命中率主要因素之一是力量素质问题,结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设计了教育实践的实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重点研究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在抓好投篮技术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力量素质训练,以便更好地提高青少年投篮命中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80名竞技体校(作为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代表)及180名普通中学13~18岁青少年(作为自然状态体育活动人群的代表)的有氧运动能力和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对比性测定和分析,认为目前普通中学生有限的体育课时间和逐渐被取消的课外体育活动己不能满足青少年身体发展的需求,建议通过搞好体育活动课、“体育大课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等多方面的有效手段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安排运动项目,以有重点地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8.
放松音乐及音乐电针对有氧运动疲劳的恢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聆听放松音乐或足三里音乐电针法对49名男大学生的有氧运动疲劳治疗15 min,通过心率、下肢肌力、血糖、尿蛋白、视觉简单反应时、主观体力感觉(RPE)等生理、生化及心理指标评估和比较疗效.结果:两种疗法均使心率及RPE显著下降;放松音乐还可显著降低尿蛋白,并有缩短视觉简单反应时的趋势;音乐电针使RPE下降的幅度超过听放松音乐,但下肢肌力及血糖显著均低于治疗前,视觉简单反应时有延长趋势,并显著长于安静状态.表明:放松音乐能促进心血管及心理疲劳恢复,增强肾脏调节能力,改善中枢及骨骼肌疲劳状态;音乐电针对心理疲劳的恢复效果优于放松音乐,对心血管疲劳的作用与放松音乐相近,而对骨骼肌疲劳、中枢疲劳及机能状态下降等的作用不及放松音乐.  相似文献   

9.
越野滑雪陆地训练中经常会发生下肢运动性损伤.训练实践证明,基于中医经络理论的"马步站桩"法有助于下肢疲劳性骨折、膑骨损伤、韧带拉伤等运动性伤害的预防与治疗."马步站桩"法同时可以提高腿部力量和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给现代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负面的消极影响,本文针对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摘要:旨在探讨下肢离心负荷练习对排球运动员移动制动的影响,在现有发展运动员下肢力量常用手段的基础上,加入了离心训练手段,来提高排球运动员移动制动的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对28名高水平排球运动员(10名国家级健将和18名国家一级运动员)进行对照组与实验组研究,进行为期8周的下肢离心力量训练和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下肢离心力量指标有差异。实验组下肢离心力量指标、专项移动速度的提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结论如下:下肢离心力量训练与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均能改善下肢肌肉的最大离心力量。下肢离心力量训练对移动制动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进行传统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2.
功能训练体系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丰富功能训练理论体系,阐明功能训练方式,通过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分类学方法对国内外功能训练理论体系进行归纳、提炼并进行分类。结论:(1)功能训练体系横向分为:功能动作系统、功能训练系统、动作纠正系统、激活与再生系统4个方面;(2)功能动作系统包括功能动作筛查(FMS)、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价(SFMA),Y-平衡测试(YBT);(3)功能训练系统由激活与再生、动作模式、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多方向速度、能量代谢、功能性力量、核心柱训练7个板块组成;(4)功能动作练习方式划分为在3个平面内的上肢、下肢、躯干、上肢与躯干组合、下肢与躯干组合、全身参与的6种推、拉、旋转、屈伸的动作模式。本研究有助于剖析与厘清功能训练体系主体内容,明确练习方式,旨在为我国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提供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退让—蹬伸能力“同步发展法”对实验组运动员进行了 3个月的下肢爆发力训练 ,结果显示 :经训练后 ,实验组运动员下肢最大力量及下肢暴发力素质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值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 :“同步发展法”是一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绝对肌力和爆发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跳跃类和负重类肌肉力量训练方法对肌肉力量的影响特征,实验将22名大学体育专业男生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两类不同的力量训练方法训练下肢肌肉力量。通过测力台和等速肌力测试系统采集实验前后下肢的动力学数据和关节肌力矩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两类不同的力量练习方法都能够使肌肉力量得到提高,但是在力量增强的特征上有所不同。跳跃类练习方法主要以肌肉的储能能力和快速肌力的提高为主,而负重类练习方法主要以肌肉的向心收缩能力和绝对力量的提高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按摩、恢复骑行和休息三种消除疲劳方法对男子场地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专项力量耐力训练成绩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法,在连续三周的场地专项训练课组间20 min间歇时间内将10名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三组分别进行按摩放松、恢复骑行和完全休息的消除疲劳干预。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内容为行进间(以20 km/h初速度出发)500 m×4组(传动比50×13)。按摩放松为双侧下肢骨骼肌快速、兴奋按摩,主动恢复骑行为使用公路自行车进行小负荷高频率放松骑行,完全休息则为每组训练结束后安静休息,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分别记录运动员四组行进500 m总成绩及三个166 m分段成绩。结果:1)运动员在完成第三组500 m骑行时,与第二组相比仅按摩组的成绩明显提高(P<0.01);按摩组完成第二三组500 m的后两个166 m分段成绩较另两组要好。2)恢复骑行组完成第四组500 m的总成绩仅下降了0.88%;且完成第四组三个166 m分段成绩仍能维持较好的水平。结论:按摩放松对于保证运动员完成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强度具有一定作用,而积极的恢复骑行在预防疲劳积累方面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研究8周负重振动训练对快速力量和下肢肌肉H反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以此丰富和完善负重振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并为普通人群和运动员振动力量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16名男性田径专修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力量训练组(常规组)和振动力量训练组(振动组)。常规组完成30%1RM负重半蹲起训练,振动组附加振幅为2 mm、频率50 Hz的振动刺激,完成相同负重半蹲起训练。8周训练前后测定半蹲跳、原地纵跳和腓肠肌H反射。结果:常规组和振动组组内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均显著提高(P<0.05)。2组间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增加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内H反射潜伏期和Hmax/Mmax减小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仅振动组H反射突触前抑制(PSI)升高且具有显著性。组间H反射潜伏期、Hmax/Mmax、PS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8周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30%1RM力量训练对快速力量的提高优于相同负重的常规力量训练。8周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特征表现为H反射潜伏期、Hmax/Mmax下降和PSI的增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第四届女子足球世界杯比赛决赛阶段32场比赛中队员犯规和红黄牌判罚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犯规主要以推、拉、绊、铲、踢人5种犯规为主,并体现出上肢犯规次数大于下肢,下肢犯规次数大于身体犯规次数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而红黄牌的判罚主要集中在推人、拉人、手球、铲球四项犯规的判罚上,这些为裁判员在比赛中提高判罚的准确性以及队员在训练中有针对性地捉高个人的防守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中,探讨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运动特征和实际运动成绩的影响,以了解紧身服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为紧身装备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12名男性田径运动员为受试者,分别以下肢轻度、中度、高度紧身压迫状态完成高强度跑至力竭测试,运用表面肌电和录像解析技术对主要发力肌群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无氧和有氧混合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中度外加紧身压迫对维持运动表现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而高度外加紧身压迫则会促进肌肉力竭;②无氧代谢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高度外加紧身压迫更有助于促进运动表现;③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技术等级水平越高,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特征的影响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运用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和测试法对我国32名优秀女子摔跤运动员力量素质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最大力量素质方面背部力量、上肢屈肌肌肉群力量、下肢力量以及核心区腰腹控制力有待提高;快速力量方面要加强核心区的快速力量练习;在力量耐力方面相对过去的研究结果存在优势,但与本组中最优秀的选手相比依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动态拉伸、PNF拉伸、PNF+动态组合拉伸对下肢爆发力的急性影响,为运动员在赛前准备活动中选择合理的拉伸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具有2年以上力量训练经验的17名男性受试者,采用被试内设计,在不同的4天内安排4次分别包含无拉伸、动态拉伸、PNF拉伸和组合拉伸的实验任务。实验流程为受试者慢跑5分钟后进行拉伸干预,结束即刻通过测力台进行CMJ测试获取纵跳高度和起跳功率数据以评价下肢爆发力,通过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同步记录CMJ过程中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通过测量不同肌群的最大肌力,结合CMJ指标进一步了解不同拉伸对爆发力的影响特点。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上述数据。结果:3种拉伸后即刻CMJ指标无明显变化;动态拉伸后即刻股外侧肌、腓肠肌内侧头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PNF拉伸后即刻股内侧肌、股外侧肌IEMG显著上升,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组合拉伸后即刻腓肠肌外侧头IEMG显著下降,股内侧肌IEMG显著上升。其余肌电活动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适当拉伸可对下肢神经肌肉功能产生有利影响,具有提高下肢爆发力的潜在可能性,适合在爆发力类运动前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