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同伴提名法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目的是考察初中生同伴交往的现状,分析初中生同伴交往的性别和年级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同伴关系类型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普通型(37.8%)、欢迎型(22.2%)、忽视型(20.9%)、拒绝型(13.7%)和争议型(5.3%)。2.同伴关系类型在不同性别的分布存在差异,女生的欢迎组比例高于男生,拒绝组比例低于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男生的同伴排斥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同伴接纳程度和女生无显著差异。3.同伴关系类型在不同年级的分布存在差异,八年级的拒绝组比例高于七、九年级,七年级中的普通组比例高于八、九年级。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女大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体育锻炼,以需要层次理论和目标定向理论为框架,采用锻炼需要量表、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问卷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1488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女大学生锻炼需要、目标定向、体育行为间的关系,构建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锻炼需要-目标定向-体育行为”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具备多维度需要、高自我定向、低运动量特征;锻炼需要和目标定向各维度均与体育行为显著相关,其中,任务定向与高一级锻炼需要密切相关,自我定向与低一级锻炼需要密切相关。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女大学生的目标定向(任务定向或自我定向)在锻炼需要解释体育行为时,具备部分中介效应,其效应值占总体近16.67%。  相似文献   

3.
探讨初中生成就目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目标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考试焦虑量表对4所学校的724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研究表明,考试焦虑分别与掌握回避目标、成绩接近目标、成绩回避目标呈显著正相关,与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都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学习行为效能感在成绩回避目标和考试焦虑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结论: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成就目标和考试焦虑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献资料法、量表调查法对目标定向及其对体育专业学生专项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成就目标定向与运动专项的成绩具有不同的相关,目标定向与成绩的关系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总体而言,学习目标定向与成绩的相关性更大,学习目标定向在学习高难度的任务时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社会测量法,把493名初中生的同伴接纳水平分为高接纳、一般接纳和低接纳三种类型,用自我描述问卷进行测量研究,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发展做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对初中生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发展进行干预,得出以下结论:1.初中生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发展有显著相关;2.同伴接纳程度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3.通过干预学生的同伴交往,学生自我概念会发生显著变化,有利于初中生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6.
身体自我效能、目标定向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8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身体自我效能、任务定向、自我定向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身体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呈显著性,高、低年级无显著性差异;任务及自我定向的性别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高、低年级的差异呈显著性;身体自我效能与体育活动参与程度关系最为密切;身体自我效能对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预测效果最好,并且可以通过任务定向进行预测,自我定向不能预测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研究结果提示,若要通过提高身体自我效能来促进运动参与,应注意目标取向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其与自信水平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社会测量同伴提名法,问卷法,使用友谊质量问卷和自信量表对328名初中生进行整体施测。结果:自信水平和同伴接纳有显著的正相关(p〈0.05),和总友谊质量、积极友谊质量之间有极为显著的正相关(p〈0.001),与消极提名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积极友谊质量和消极提名对自信水平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同伴关系和自信存在相关性,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对目标定向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追求高分、忽略运动技能学习的原因是没有合理的目标定向.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对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进行实验干预,在实验前后对上海电机学院111名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和目标定向进行测量,发现大学生体育学习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变大学生体育学习中不合理的目标定向.  相似文献   

9.
以自我决定理论和成就目标理论为基础,考察学生的目标定向和能力知觉对动机调节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72名初一至初三的女生进行调查。多阶层回归分析显示:任务定向可显著正向预测内在动机、认同调节和内摄调节,负向预测外在调节和无动机;自我定向可显著正向预测外在调节和无动机;能力知觉可以正向预测内在动机和认同调节,负向预测外在调节和无动机;自我定向和能力知觉对认同调节具有显著交互效应,低自我定向和高能力知觉学生的认同调节水平显著高于高自我定向和低能力知觉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以长沙市5所大学的1至4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运动中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进行了验证性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大学生存在两种运动目标取向,《运动中任务定向与自我定向问卷》(TEOSQ)的构念校度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两种目标取向的相关模型拟合指标AIC却优于非相关模型,这显示我国学生的运动目标取向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两种目标取向都以个体的"能力感知"为基础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自我定向与任务定向男、女大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年级高、低上的差异呈显著性。研究者认为,体育教学中应当重视创设任务氛围,应对影响个体目标取向的那些调节变量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以自我决定理论(SDT)为基础,采用锻炼目标内容、运动行为调节(第二版本)和Godin的业余时间体育锻炼3个量表对664名青少年进行抽样调查,以考察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自主型动机和不同强度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内在目标可正向预测剧烈、适度和轻度运动,而锻炼外在目标仅可预测剧烈运动;2)青少年自主型期望可正向预测剧烈和适度运动;3)青少年自主型动机在锻炼内在目标与剧烈运动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内在目标与适度运动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基本支持SDT相关观点,但青少年锻炼目标内容对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具有文化特异性,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自主型动机预测作用和中介机制不一。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187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情况,以及体育活动意向、目标定向和身体自尊之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参加体育活动次数的增加,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的得分都逐渐增加,但是只有任务定向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并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男生在身体自我描述方面比女生积极;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身体自我描述显示出积极的趋势;喜欢体育活动和体育课都会给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带来积极影响.除身体肥胖指标外,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与身体自尊各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参加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目标定向和身体自尊存在积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借助多元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性别、层次、学校类型和生源地中学生的心理应激进行身体锻炼干预效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锻炼强度下,对照组中,男女生和初高中组,实验前后差异不显著,实验组中,中小强度锻炼组实验前后差异显著,大强度锻炼组实验前后差异不显著;(2)相同锻炼强度下,实验前女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高于男生,但差异不显著,而实验后男生的心理应激水平高于女生,差异显著;重点学校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学生;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应激高于乡镇中学生的心理应激;高中生所承受的心理应激显著大于初中生,毕业学生的心理应激显著高于非毕业学生的心理应激,不管是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都是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最大,其次是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且相互间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四川省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2008—2010)学员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员来源、学历、教龄、职称)、培训现状(目标设置、培训路径及内容筛选、培训方法、管理措施、评价手段)进行分析,探讨其培训产生的主客观矛盾及存在的问题,为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编制高职大学生焦虑量表进行了研究。首先采取自下而上的思路对58位高职大学生进行结构访谈,获得高职大学生焦虑的具体表现;然后结合文献研究编制量表项目,最后对山东济南、聊城和日照的514名高职大学生施测,考察各项信效度检验。结果:(1)自编高职大学生焦虑量表具有7个因子:学业焦虑、关系焦虑、就业焦虑、生存焦虑、经济焦虑、社会支持焦虑、恋爱焦虑;(2)该量表的各项效度和信度指标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的水平。结论:编制的高职大学生焦虑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自我和谐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研究设计,使用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和自我和谐量表,在四所新建本科院校采用整体分层取样方法对147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应用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1)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大学生在自我和谐各因素上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和谐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人际关系对自我和谐具有一定的影响,要提高个体的自我和谐程度,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育系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及归因倾向进行了调查分析。分析表明:(1)体育院系篮球技术学习归因倾向:在成功情景下,倾向于内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归因;在失败情景下,倾向于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归因。在成功情景下,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能力、努力、学习策略三项归因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失败情景下,运动训练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能力、兴趣、学习环境、学习策略归因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2)体育院系学生篮球技术学习中追求成功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与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成就动机没有显著差异。(3)体育院系学生篮球技术学习中,在成功情景下,追求成功与能力、努力、学习环境三因素相关显著,避免失败与兴趣、学习环境相关显著;在失败情景下,追求成功与努力显著相关,避免失败与兴趣、教学因素、任务难度、运气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参加2009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的149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运动动机中目标定向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任务定向、自我定向适中者多,高任务目标定向和低任务目标定向者少。2)男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自我定向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但在任务定向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运动等级的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任务定向因子上差异不显著,而在自我定向上健将级运动员得分高于二级运动员差异显著(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在任务定向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性别和运动等级在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因子上均无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生活定向测验和画圆测验对584名初中生进行施测,系统探讨初中生乐观水平和时间自我认知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初中生乐观水平间差异显著,女生的乐观水平显著高于男生;是否独生子女初中生乐观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年级初中生乐观水平间也不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时间支配类型初中生乐观水平间差异显著,未来支配和时间均衡初中生的乐观水平显著高于过去支配和现在支配初中生;不同时间取向初中生乐观水平间差异显著,未来取向初中生的乐观水平最高,过去取向初中生的乐观水平最低;不同时间关联性初中生乐观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从结果可以看出,乐观初中生的时间自我认知主要聚焦于未来自我而非过去自我和现在自我。  相似文献   

20.
通过教学实验,以Carron等人编制的"群体环境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对拓展训练课程改善大学生团队凝聚力的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成功控制了除拓展训练之外的干扰因素之后,实验组团队凝聚力和四维度指标的显著性P(双侧)均小于0.05,证明拓展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团队凝聚力。对拓展训练课程设计中有助于改善团队凝聚力的因素——增加人际沟通、改善团队结构、目标一致性和任务执行的相互依赖等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课程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