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健身秧歌舞对中老年妇女心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对 50名从事秧歌锻炼半年以上及不进行任何项目锻炼的 30名中老年妇女进行了安静时和次极量心率踏车运动后即刻、恢复期 1min、3min时的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表明 :1)参加秧歌舞锻炼的中老年妇女心脏主动瓣膜活动及性能好于不运动者。 2 )跳秧歌舞对中老年妇女心脏的收缩功能有良好改善作用 ,能提高中老年妇女心脏左室舒张功能的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2.
健身秧歌舞对中老年妇女心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对50名从事秧歌锻炼半年以上及不进行任何项目锻炼的30名中老年妇女进行了安静时和次极量心率踏车运动后即刻、恢复期1min、3min时的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表明:1)参加秧歌舞锻炼的中老年妇女心脏主动瓣膜活动及性能好于不运动者。2)跳秧歌舞对中老年妇女心脏的收缩功能有良好改善作用.能提高中老年妇女心脏左室舒张功能的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和比较正常人和力量项目运动员在静息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时,室壁多普勒频谱图上E波和A波峰值速度,研究左室后壁主动松弛和被动充盈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静息状态,力量项目组房缩期心房收缩对于左室舒张充盈的贡献小于正常组;在逐级递增负荷中,力量项目组心脏舒张功能的动员表现为同时动用主动舒张储备和左房收缩储备,显示出心脏主动舒张的能力强,左房收缩储备大。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观察7-14岁儿童青少年心脏形态结构及功能的生长发育变化规律,并筛选出评价心脏形态结构、功能发育的敏感指标。方法:选取四川广安市7-14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无心脏疾患,自愿参加本实验。符合要求的儿童青少年580例,其中男298例,女282例,按2岁一个年龄段将其分为4组:7-8岁组206例,9-10岁组123例,11-12岁组124例,13-14岁组127例。进行超声心动测试,检测心脏形态结构指标:室间隔舒张期厚度(IVSd)、室间隔收缩期厚度(IVSs)、左心室收缩期后壁厚度(LVPWs)、左心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及主动脉内径(AOD);左心室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心率(HR)、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输出量(CO)。结果:①7-10岁男童心脏形态结构指标与女童相比无明显差异,7-12岁男童心脏功能指标与女童相比无明显差异;②11-12岁男童心脏形态结构指标IVSd、IVSs、LVPWd、LVPWs 、AOD均明显大于9-10岁组(P<0.01或P<0.05),13-14岁男童心脏形态结构仍在继续发育;心脏功能指标从9-10岁开始,在11-14岁期间各指标有上升趋势,但无明显差异,以EF%、ESV和FS%变化为主。③女童心脏形态结构的发育从9-10岁开始,并且到了13-14岁出现另一个发育高峰期,提示女童心脏形态结构发育呈现双峰状态,敏感指标为IVSd、LVIDs、LVPWd、AOD。心脏功能指标发育趋势同形态结构指标,在9-10岁和13-14岁出现开始两个发育高峰,敏感指标为EF%、EDV、ESV和SV。结论:①心脏形态结构从11岁开始,功能从13岁开始出现性别差异。②男童的心脏功能发育从9-10岁开始,而形态结构发育从11-12岁开始,功能指标发育早于形态结构,而女童两者同步发育,且分别在9-10岁及13-14岁出现发育高峰期,呈现双峰状态。③评价儿童青少年心脏形态结构发育的敏感指标为IVSd、LVPWd、AOD;评价功能指标发育的敏感指标为EF%和ESV。  相似文献   

5.
跳高运动员髋关节肌群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跳高运动员髋关节肌群向心收缩时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测试仪,测试一、二级跳高运动员髋关节肌群在等速向心收缩(60°/s)时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跳高运动员髋关节峰力矩,左右侧伸肌均大于屈肌,一级运动员摆动腿屈肌峰力矩较二级运动员摆动腿屈肌峰力矩大,两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一级运动员起跳腿伸肌峰力矩较二级运动员起跳腿伸肌峰力矩大,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跳高运动人体各肌群的力量水平是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跳高运动员髋关节肌群的力量水平是造成不同等级运动员技术差异、成绩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大鼠心肌收缩性能在两种方式训练后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组大鼠分别经 6周高强度无氧间歇性 (AT)及耐力性 (ET)游泳训练后 ,应用颈动脉插管法 ,测试在体心脏左室心肌力学指标。结果显示 :ET组大鼠心肌收缩性能及舒张性能均有提高 ;AT组心肌收缩性能有所减弱 ,舒张性能明显减弱。提示耐力训练促进心肌收缩性能增强 ;长期的高强度无氧训练可能导致心肌功能下降 ,尤以舒张性能降低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模拟比赛情景训练的方法,对16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运动过程中的心脏泵血功能变化进行研究,探究其应答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心泵功能:HR和LVET呈相反方向变化;SV、CO、SI、CI变化呈峰形,第二回合达最高,回合间指标存在差异,P<0.05;(2)心肌收缩力:dz/dtmax、HI呈峰形,第二回合达最高;Q-Z间期逐步减小;回合间指标存在差异,P<0.05;(3)心脏做功:CWI呈逐步上升趋势,回合间呈显著差异,P<0.05;(4)心血管机能:SP、MAP逐步上升;DP、TPR前两回合逐步下降,第三回合上升;C逐步下降.第一、二回合比,SP、DP、TPR存在差异,P<0.05;二、三回合比,MAP、C存在差异,P<0.05.结论:部分心脏泵血功能指标对模拟比赛具有较高的应答性,且呈现特定的规律,这对选拔散打人才,评估散打运动员心脏功能,科学指导散打训练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主要采用日本产ALOKA SSD-710型超声心动图仪对61名老年女性受试者做静态和低强度运动状态下心脏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探测,通过两个年龄组间运动前后实验数据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指标脉搏(HR)5D、缩短分数(SF)5D、平均左室周径缩短率(MVCF)5D、脉搏(HR)1D、心率血压乘积(DP)1D、射血分数(ET)1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SV)1D、排血指数(SVI)1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DVI)1D ,65岁以上年龄组显著大于55~64年龄组.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心脏疲劳,即耐力运动导致运动者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的现象已被报道并日益受到运动医学界的重视。最近,随着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诊断技术的发展,对此问题有了更深入认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观察运动者在赛场及实验室条件下有关运动性心脏疲劳研究,尤其是利用新诊断技术的实验证据,并进一步讨论了运动性心脏疲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利用M型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传统左心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参数及Tei指数、左室收缩期射流峰值速度,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传统指标只是片面地反映了左心功能的单一方面,而基于血液动力学基础的Tei指数能反映出左心综合功能,且不受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更适于生理状态下的心脏整体功能的比较。体育专业大学生的Tei指数较小、左室收缩期射流峰值速度较快,心率较慢,具备着更高的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由此得出体育运动对左心综合功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期太极拳练习者脑血流动力学的经颅多普勒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长期太极拳练习对中老年人脑血流状况的影响.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19例长期太极拳练习参加者和17例相应年龄无锻炼经历者脑底动脉环各血管的收缩峰速度、舒张峰速度、平均速度、搏动指数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表明:1)练习组在ACA、MCA、PCA等动脉,VP、VM、VE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2)BA、VA的各项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别.3)Pi指数两组间各动脉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长期太极拳练习组的中老年人对比相当年龄不锻炼者脑血流状况有一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察针刺内关穴对跆拳道运动员心肌泵血功能和血液供应的变化及心脏功能的恢复作用, 探讨其对提高跆拳道运动员心功能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对30名跆拳道运动员超声心动图的测试,结果表明:针刺激内关穴可以激发心脏心力储备的潜力,提高运动中心脏的舒张机能和泵血机能,有助于疲劳的恢复,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多普勒超声显示技术对10名举重运动员、10名摔跤运动员和10名健康人的右心室进行了研究,分别测量了受试者安静时的三尖瓣血流频谱、肺动脉血流频谱,结果发现,经专项训练的优秀举重、摔跤运动员的右心室心肌活动协调能力提高,举重、摔跤运动员的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均优于对照组,但亦显示反映舒张功能的参数E峰加速时间、E峰减速度的变化和病理性心脏的变化相似,提示举重、摔跤运动员右心室的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生理性向病理性变化的潜在因素。同时,也提示了摔跤运动员对右心功能方面的变化优于举重运动员。本研究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力量训练对运动员心脏功能的影响,并为力量项目运动员心脏的研究提供新的参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电镜技术观察不同运动负荷下心肌胶原纤维的形态学变化特征。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C组)、一般运动负荷组(NS组)、超负荷(O组),每组各12只,分别给予一般负荷、中等负荷、超负荷的运动训练。8周后,断头处死,取出心脏左心室前壁、左室乳头肌处两组组织块分别作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正常组胶原纤维的形态分为粗纤维、细纤维和微细纤维三种;心肌结构完整。一般运动负荷组,心肌束间或肌束内较粗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心肌细胞体积略显增大,体积增大。超负荷组,心肌细胞间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心肌束间或心肌束粗大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结论:运动超负荷可致胶原纤维增生,从而导致心肌扩张功能与收缩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32名61~65岁女性实施低、中、高强度的运动处方(3~4次/周,30 min/次),寻求提高心脏功能的适宜运动强度.运动处方实施前后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显示,8周低中强度健步走运动对心脏的舒张末期容积、心搏出量等有显著影响,提示老年女性采取30%~60%F.C强度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进行锻炼,即能够获得提高心脏功能的最大健身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员在安静状态及最大运动状态下心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心音信号对运动员的心脏功能进行测量和评价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运动训练学专业44名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在功率自行车上以进行递增负荷运动,50 W起始,每3 min递增50 W,直至200 W后不再增加,维持此负荷强度直至力竭或达到试验终止标准。运动过程中,心电和心率全程监控。在安静状态和运动后即刻测试机能指标、心音信号指标、心电指标及心脏超声指标。结果:运动后,第1心音幅值与第2心音幅值的比值(S1/S2)显著增加,心脏舒张期时限与收缩期时限的比值(D/S)显著降低。D/S≥1.5者占受试者的93.2%;D/S2者占受试者的36.4%。运动后和运动前的S1/S2相对值达到11.3±1.6。安静状态下,对D/S比值和EF(射血分数)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达到0.624(P0.05)。结论:S1/S2比值可有效的反映运动上调心肌收缩力的能力,S1/S2相对值反映运动动用心力储备的能力,这2个指标可有效的评价机体在运动状态下心脏的功能。D/S比值能较可靠的评价安静状态下的心脏功能。D/S比值今后可在运动员或普通大众的心脏危险事件的预测方面发挥作用,但需要更多临床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究中等强度运动后大鼠左室肌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方法:将SD大鼠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训练完成后麻醉处死,计量大鼠心重,提取左室肌全蛋白样品,采用2-DE进行分离,选择运动后差异表达量≥10倍的备选目标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取5个目标蛋白点,经质谱鉴定4个。未知蛋白质训练后表达量下调≥12.5倍。结论:1)中等强度运动后,大鼠心脏发生形态学变化使心肌增厚,心收缩力增强;2)训练组大鼠在长期运动训练中,左心室心肌蛋白质组变化显著;3)鉴定出运动医学中还未涉及的4种蛋白质,分别是三磷酸腺苷合酶偶合因子6(CF6)、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烯酰辅酶A水合酶(ECH)和ATP合酶α亚基(ATP synthase subunit alpha),其表达发生的顺应性改变说明,中等强度运动可提高心肌的能量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改善运动中心肌缺血及泵血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心动图M 型和B 型相结合的方法,对10名大学生进行了针刺内关穴前后大强度运动过程中心室壁局部运动(RWM)以及心肌泵血功能变化的研究。实验发现针刺内关穴可以提高运动时RWM 的运动幅度,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表现为RWM 的一致性增加,使心肌收缩的效率提高,心脏泵血效果好。提示:针刺内关穴可以作为改善运动中心肌血液供应,是提高心泵血功能的有效方法,应在训练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观察普通大学生极量运动前后心脏超声指标的变化特征,研究对极量运动敏感的超声指标;并分析极量运动前后心脏超声指标与有氧耐力间的关系。方法:以无系统训练经历的学生40名(男、女各20名)为研究对象,采用Brcue法测试最大摄氧量(VO2max),利用超声心动图仪监测安静时、运动后即刻、3 min、5 min的心脏超声指标。结果:1)心脏超声指标中,心输出量(CO)、心率(HR)极量运动后即刻显著升高,恢复期显著降低(P<0.01);左室射血时间(LVET)、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运动后即刻显著降低,恢复期显著升高(P<0.01);SV男生运动5 min与安静时相比降低0.70 mL,女生增加0.16 mL,基本恢复到安静水平。2)男、女生运动后即刻LVET分别减少130.30、115.30 ms,运动3 min分别升高46.12、49.27 ms,运动5 min分别升高31.37、29.57 ms,与安静时相比分别低52.47、36.46 ms;运动后即刻HR分别增加74.13、82.42 次/min,运动后3 min分别减少42.43、40.09次/min,运动后5 min减少4.87、12.02 次/min,与安静相比分别增加35.8、30.31次/min;男、女生EDV与安静时相比,分别减小32.15、21.57 mL,运动后3 min分别增加12.88、13.70 mL,运动后5 min分别增加13.23、4.21 mL,与安静时相比分别减少6.02、3.66 mL。3)男大学生CO、SV在安静时、运动后即刻、3 min、5 min与VO2max相对值的相关均具有显著性(P<0.01),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647、0.706、0.746、0.694和0.686、0.715、0.695、0.672;女大学生CO、SV与VO2max相对值的相关具有显著性(P<0.01),相关系数依次分别为0.713、0.702、0.661、0.685和0.705、0.692、0.719、0.654。结论:极量运动后即刻LVET、HR、CO、ESV、EDV等心脏超声指标变化显著,运动结束后逐渐恢复,运动后5 min除SV外均未完全恢复;EDV、HR、LVET是极量运动敏感的心脏超声指标;CO和SV与VO2max关系密切,尤其运动后3 min时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传统穴位针刺对运动应激后心脏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在运动比赛应激后和实验室内递增负荷运动后,穴位针刺对心脏功能的恢复作用,对12名参加全国拳击比赛的优秀运动员在半决赛和决赛后2min内末针刺和针刺足三里穴,并均进行超声心动图的测试,发现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左室平均排血速度(SV/LVET)、心脏效率(LV/mV_o2)均有显著性差异;对31名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在实验室条件下,给予两次相同的递增负荷运动,在恢复期的10min内,一次进针双侧内关穴与另一次未进针穴位相比,由同步记录的超声心动图观察到COI在恢复期第5min起作用、ESV在恢复的第10min起作用,而HR、EDV的均值分别在第5和第10min均有显著性效应,提示针刺双侧内关穴,对加速运动后心脏疲劳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另外,提出穴位针刺的留针时间、捻转、提插方向、针刺的强度、深度以及被试者本身的机能状态,均对穴位针刺的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