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通过分析800m跑的特点,从800m跑的供能角度提出800m跑训练应充分挖掘磷酸原供能的潜力,提高有氧代谢供能的质量和糖酵解供能能力,以及处理好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三者之间关系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法对极量强度运动与CP供能关系进行探讨:(1)在极量强度运动时对CP供能时间长短存在一定分歧:国内学者认为在一次极量强度运动时CP连续供能最长时间为6-8s;美国运动生理学家FOX认为CP连续供能最长时问可超过20s.(2)对极量强度运动时有氧供能、无氧酵解供能与CP供能的关系进行分析.(3)对极量强度运动CP供能问题提出新认识:一次短时极量强度运动后即刻,存在糖酵解代谢过程加强参与CP恢复的可能;多次间歇重复跑运动过程中CP反复分解与合成,糖酵解释放能量参与CP合成过程,仅靠有氧代谢难于完成;极量运动强度不同,运动后cP恢复机制存在差异,但CP的最终恢复还是有氧恢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篮球运动员间歇爆发能力和非乳酸、乳酸及有氧供能系统之间的关系.12名男子篮球运动员在运动场进行间歇快速跑和匀速跑的测试.结果如下,在间歇运动初期,间歇快速跑组ATP-CP供能高于间歇匀速跑组.与此同时,间歇快速跑组O2供能,在间歇运动中期和后期高于间歇匀速跑组.其结果表明,在进行次最大间歇运动训练时,O2供能系统对于发挥快速跑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1、中学短跑训练最主要的生化特点1.1短跑是径赛中的项目,是以无氧代谢供能方式为主跑完全程的极限强度项目。短跑对“ATP”合成速度的要求相当高。因此,掌握运动时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特点,对了解体育对人体的影响,促进健康,提高训练效果十分重要。目前已经阐明,运动时人体内的能量供应是一个完整体系,它可以分为两种代谢类型: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这两种代谢类型包括三个供能系统,即1、有氧氧化系统;2、磷酸原系统;3、糖酵解系统。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强度时,各能量系统占有不同的比例。其中,无氧代谢供能包括两种方式:(1)非乳酸能供能…  相似文献   

5.
要想提高800m跑的专项运动成绩,就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跑运动项目特征和供能特点。在训练中坚持以ATP—CP和糖酵解供能系统为核心,不断加大运动负荷量,重视运动后的恢复,结合创新的运动技术,经济有效地利用人体内产生的能量的科学训练体系,使中跑的训练更加系统、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800m跑的特点,从800m跑的供能角度提出800m跑训练应充分挖掘磷酸原供能的潜力,提高有氧代谢供能的质量和粮酵解供能能力,以及处理好速度、力量和速度耐力三者之间关系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7.
击剑运动的供能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水平击剑运动员的多年研究,提出了击剑运动是以ATP—CP系统供能,有氧氧化系统补充ATP—CP系统供能为主的运动,乳酸能系统在击剑运动中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在击剑运动中,三个供能系统的供能比例因剑种、比赛的激烈程度、比赛的持续时间而异。随着比赛激烈程度的增加,乳酸能系统供能所占的比例亦会增高。在击剑运动训练中,应着重发展ATP—CP系统的供能能力,极为重视发展有氧氧化系统的供能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100 m跑血乳酸变化特征及速度训练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74名不同水平受试者100 m跑和不同短段落重复跑后的血乳酸测定,发现受试者的训练水平对100 m跑后的血乳酸值有显著影响.不同训练水平受试者100 m跑后血乳酸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堆积.磷酸原系统的供能能力、糖酵解系统供能速率及其调节能力和机体的抗酸能力是100 m运动员加速能力、最大速度能力和速度耐力的限制性因素.不同段落重复跑后的血乳酸值在随着跑距的延长逐渐升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急剧升高的阶段.在本实验中,该阶段大约发生在运动6s~8s之间,选择血乳酸急剧升高之前的段落进行大强度重复跑,对发展速度素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足球运动因大强度、长时间激烈拼抢使能量供应系统变得极为复杂,比赛中无氧供能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足球运动中无氧供能可分为:高能磷化物系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而针对这两种供能形式可分为一般无氧和专项无氧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10.
排球运动时间特征与供能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运动生物化学理论,针对排球运动项目的时间特征和供能特点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排球运动具有以不同次数和连续动作为一组,多组数、短间歇的时间特征;排球比赛中的能量供应涉及到非乳酸供能系统、乳跋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为适应现代排球运动比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需要,排球教学与训练工作,除采用大强度间歇训练为主的训练方法外,还应加强运动员非乳酸供能系统的训练,改善运动员有氧耐力,这对排球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提高及赛后疲劳的恢复都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以第十届全运会游泳比赛中获得200 m各项前8名的男女运动员各20名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速度耐力对200 m的游泳项目重要性和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手段等。研究结果得出:糖酵解(乳酸)供能是游泳200 m项目主要的供能系统,乳酸耐受力训练和最大乳酸值训练是提高速度耐力的重要水中训练方法;速度力量素质和力量耐力素质是200 m游泳运动员陆上力量训练的重点,陆上力量训练形式应尽量与游泳技术相结合,并通过水中训练手段转化为专项力量。我国游泳200 m项目具备在2008年奥运会上争夺奖牌的条件和实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4名大学生运动员400 m、800 m训练实践的总结分析,初步探讨了高校课余训练中短期内快速提高大学生400 m、800 m跑运动成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2006年羽毛球比赛实行21分制,使强队之间的比赛更加激烈,比赛结果更加不确定。面对新情况,研究主要采用专家访谈、实践设计等方法对中国国家羽毛球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体能训练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羽毛球项目是以有氧能力为基础,磷酸原和糖酵解为主要供能方式的运动。我国羽毛球运动员存在功能性动作障碍、运动损伤率较高,腰伤已经成为影响队伍正常训练的最大障碍。通过矫正性练习可以有效预防损伤,并改善身体形态、动作模式、提高运动表现。羽毛球体能训练体系主要由评估、方案、反馈、完善4方面构成。伦敦奥运会备战体能训练划分准备期、赛前期、比赛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在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衔接方面,功能性训练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奥运会前的程序化参赛演练为运动员的最后备战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田径速度性项群运动员体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分别对田径速度性项群体能主导因素的权重,以及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专项中外优秀运动员的身高指数排序各不相同,男女运动员的指距-身高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无规则分布特征;100m和200 m男子运动员的躯干和髋部形态更偏向于粗壮型,而400m和400m栏男女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均稍偏向瘦型;去脂体重与运动成绩之间呈正相关,表现出训练水平越高去脂体重与体重/身高指数趋于增大;不同单项所需的运动素质具有独特的组合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采用录像观察和数理统计分析法,研究男子1 500m比赛的速度和节奏特征。研究认为,男子1 500m在速度和节奏上表现为快速起跑、过程中先低速再加速、结束前速度维持三个特点,运动员可根据不同的比赛目的采取不同的速度节奏模式。国内外选手的生理特征和代谢能力存在着明显不同,是造成我国男子1 500m水平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每球得分制下排球比赛的时间和运动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三大能量供应系统的供能特点,得出排球比赛是以有氧供能为基础、磷酸源供能为主的竞技过程,根据供能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内容、方法、负荷及训练模式,提出合理的营养补充,旨在为教练员确定新的训练思路和采取合理的营养补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论文对20年来男子短跑成绩演变和1997年田径世锦赛男子400 m成绩数据(400 m各个阶段的跑速、步长、步频、步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世界男子400 m短跑成绩近20年稳步提高,且围绕奥运会周期呈现波动规律;世界男子400 m短跑运动员平均最高速度的产生段落在50~150 m之间,速度明显下降发生在300 m处;在300~350 m所有选手步长降至最低,冲刺阶段略有回升,大部分运动员步频在50~100 m段落增大至最高水平,然后逐渐下降;步频和步长高度的负相关,年龄与步长高度正相关,最高速度和速度耐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400 m成绩.  相似文献   

18.
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与供能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广东省羽毛球队参加国际、国内共42场比赛进行了时间结构和赛后血乳酸的测定。研究发现,羽毛球比赛的回合运动时间与间歇时间大部分在3~6秒和10~15秒之间。不同项目的比赛,时间结构不同,比赛时的供能特点不同,赛后血乳酸含量也不一样。赛后血乳酸含量随15秒以上回合运动时间的比例增大而增加,随0~3秒回合运动时间的比例增大而减少;比赛是在有氧代谢的基础上,以ATP—CP供能系统供能为主,无氧酵解供能为辅的方式供能。  相似文献   

19.
跆拳道比赛时间结构与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研究和掌握跆拳道比赛时间结构和能量代谢特点,为科学指导跆拳道训练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对提高运动成绩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跆拳道比赛时间结构特征明显,表现为整场比赛攻防次数多,时间非常短;攻防间步伐调整频繁,每次在6.9~7.19 s之间;这种持续爆发性肌肉用力的项目特点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高能磷酸原供能与较强的糖酵解供能能力;赛中的BLA和HR较高,表明糖酵解供能在跆拳道比赛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球类运动员的耐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生物供能因素,以及机能性和生物力学性的节省化。"生物供能因素"不仅指所有运动供能系统的可能性,而且指在完成练习过程中保障生成和恢复能量的机体所有机能系统(呼吸、心血管、血液循环和植物性系统)的可能性。对运动员呼吸系统产生综合性作用的"新呼吸"牌练习器是值得关注的。"新呼吸"牌练习器对运动员机能可能性(呼吸、心血管系统等)的作用程度取决于同时使用身体、生物力学和生理因素。这些因素是:1)可调节的对呼出气量的机械阻力;2)对呼出气量的低频率振动;3)完成高强度身体练习。使用练习器可以提高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作用的强度和针对性,从而为完善运动员有氧和糖酵解运动供能系统建立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