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体育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进行研究,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学生体质健康下滑、体育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科学健身知识和健康素养不够、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时间不足,不同层次的体育课程衔接不够、场地设施不足等现实困境。所以加强学生身体教育、健康教育和运动技能教育;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构建衔接紧密、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体育的联合机制,发挥学校体育在健康战略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体育政策态度及对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影响,对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学生的政策态度对体质测试数据有显著影响,不仅影响到学生日常锻炼行为和体质健康水平,而且影响体质测试数据的准确性。(2)大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态度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学校体育政策的内容、执行和效果不认同,对学校体育政策的满意度不高,并存在不严格遵守的情况。(3)高校需要加强学校体育政策宣传,针对学生的政策态度展开政策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锻炼和认真测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3.
主要以四川省10所高校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2014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四川高校2015级新生体质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四川高校大学新生男、女生的总体体质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体质情况呈现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建议坚决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提升政策有效执行力;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完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因地制宜,夯实学校体育社团基础,丰富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强化社会联动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的体质健康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第三方监测制度,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等.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文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应对疫情是学校体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认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体育具有重要价值:个体层面价值,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物质基础;家庭层面价值,是激活家庭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层面价值,是维系国民体质健康的重要基石;国家层面价值,是科学防控新冠疫情的辅助手段。学校体育要发挥特殊使命:重视生命安全价值,为生命安全护航;立足健康本位价值,为全民健康助力;延展医疗辅助价值,为体医融合赋能。学校体育要积极践行担当: 完善在线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居家体育学习质量;开发疫情体育课程,实行疫情体育长期教育机制;发挥体育教师力量,助力推动国民体质健康促进;发挥体育科研优势,服务国家科学防控疫情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如何应对疫情是学校体育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认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学校体育具有重要价值: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激活家庭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维系国民体质健康的重要基石;是科学防控新冠疫情的辅助手段。学校体育要发挥特殊使命:重视生命安全价值,为生命安全护航;立足健康本位价值,为全民健康助力;延展医疗辅助价值,为体医融合赋能。学校体育要积极践行担当:完善在线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居家体育学习质量;开发疫情体育课程,实行疫情体育长期教育机制;发挥体育教师力量,助力推动国民体质健康促进;发挥体育科研优势,服务国家科学防控疫情需求。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减少,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促进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实现健康目标,通过对期望价值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和社会生态模型的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家庭视角论证了整合理论的可能性,提出了将家庭环境层面与个体心理层面相联结的理论模型.该模型为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提供了可执行的路径:(1)培养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需要将家庭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无缝连接,树立父母正确的锻炼信念是关键;(2)支持性的家庭体育行为环境是动力;(3)促进性的家庭体育物理是保障.三者激发了青少年锻炼动机,实现家庭体育环境与锻炼动机共同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保证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可持续性,进而切实改善青少年的体质水平.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卫融合视域下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特征、挑战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体卫融合视域下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呈现出注重学生主动健康意识提升、凸显体育与健康学科优势、聚焦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的特征。体卫融合视域下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面临健康教育价值认知不足,体育健康教育的常规化普及步履艰难;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科学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困难重重;体育考试机制不健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以及学校、社区、家庭沟通不畅,家校社协同育人迫在眉睫的挑战。为应对上述挑战,提出完善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推动中小学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科学设置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健全体育考试机制,充分发挥体育考试的正向功能以及加快学校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效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杨昌济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其体质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杨昌济的体质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其体质教育思想包含:强健国民体质的体育救国论;“教育不可不置重于体育”的教育观;德、智、体并重的“训练”“教授”“养护”之全面教育观;彰显“健康第一”、积极与消极并重的“养护论”;倡导“知行合一”的体质健康促进理念。认为,新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需借鉴杨昌济的体质教育思想,体育与健康教育并重,使体育回归以学生体质健康为本的本质功能,探索新型课程体系,推进体育教师角色转换和教育模式创新,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9.
从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与文化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入手,得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文化成绩存在正相关关系,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保障,改变了初中生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成绩的传统观念.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体育锻炼和文化课学习并不冲突.学校应充分认识体质健康对于文化学习的正向影响,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保障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体育课程研究进入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还是"运动技能教学",一直是中国学校体育研究领域争论的问题。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的问题,中国学校体育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不同的理论假说,包括"2-1=1"策略的"体质教育论"、"1+1=2"策略的"课课练"、"2-1=2"策略的"运动技术健身论"及"1+X=?"策略的"健康教育论"。上述理论假说在不同年代的中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中各有侧重,各有缺陷。中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不仅应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中增强体质"作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点,还应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评价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为使中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增强学生体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1)以精准监测、精准分析、精准干预的"体质提升三精准"作为体育课程的增强体质导向;2)开发有效的、有趣的"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游戏";3)普及"体育趣味课课练";4)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5)强化"学科融合""课内外结合"及"家校结合"。  相似文献   

11.
体质监测的目的是选择能够客观地反映体质状况的各种指标和恰当的方法,对人体进行定量的测试,获得反映体质状况的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身体锻炼和促进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体质监测,将反映体质的诸多因素进行量化、整合、关联,建立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模型,可以极大提高体质监测的实用性.高校学生体质监测评估系统将体质监测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加工并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能高效地利用高校资源,提高高校学生体质监测的效率,准确地反映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也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并非学校体育的单因素所致,而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涉及政策制度、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因素的社会学问题。其中单一的高考升学考试制度、职业教育不力等应试教育理念;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与变迁;现代家庭及其社会结构的异构以及新课程改革引起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偏差等因素是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促进的主要成因。建议:完善健全高考制度、拓展职业技术化教育的空间和就业渠道;依法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同时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合力,建立体质健康评价的社会服务体系,定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完善教育体制、加强社会监督等多方面来促进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与运动处方的研究开发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了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科学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自主锻炼、帮助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校体育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提供有力的保障,本研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体力测试方法和代谢当量的测评办法,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和运动处方与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并开发成应用软件.从有氧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灵敏及身体成分等与体质健康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了横向的定性评价和个体的纵向的动态(进步度)评价.结合康复医学中对心脏功能能力的测评方法,对大学生的心脏功能能力进行了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直接运用到运动处方中.  相似文献   

14.
对湖北省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和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九五”期间,湖北省初中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呼吸机能和体能素质指标呈下降趋势,体质综合评价分值维持在中等水平;体育活动显得薄弱,学生掌握体育健康知识较差。提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培训体育教师、实行教师聘任制度以高质量的体育课: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改善儿童少年体质。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重要途经,对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至关重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方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学校体育能提升青少年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增强其主动维护健康的意识;学校体育能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机能和提高其抵御疾病的能力;学校体育能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行为和提高其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但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素养基点水平低、学校体育内涵式发展不足、学校体育在教学管理中的位置边缘化、运动损伤风险防范不够等现实困境。这些现实困境制约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意识的形成、影响了我国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热情、弱化了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的积极作用、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行为产生了消极作用。基于以上提出建议:以提升健康素养为着力点,培育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新理念;以内涵式发展为关键,创设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新情境;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举措,强化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作用;以运动损伤风险管理为保障措施,养成青少年学生主动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6.
试论老年体质和运动养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许多模糊的认识,甚至错误的观念,阻碍了运动改善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章一方面从现代体质理论入手,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理性探讨体质与运动的关系;另一方面立足于传统医学理论,剖析老年人体质的特点,阐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养生的机理,指出发展老年体育,应加强与运动医学和中医养生学的结合,倡导将民族传统体育方法应用于老年健身活动,引导老年人科学地参与锻炼。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体育锻炼心理学领域中阶段变化模型这一理论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面对学生当前体质健康不断下滑的严重态势,提出了学校体育课中应提高学生锻炼坚持性的观点,旨在希望研究者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一理论模型对锻炼行为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锻炼行为干预策略,为科学的指导学校体育正常开展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摘要:为进一步澄清学校体育在学生体质发展中担负的角色及其限度,改变以往过于强调学科边界的体育教育观,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与体育、体育与学生体质的相互关系问题。研究认为,体育是实现学习者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的“体育”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分别是“目标的体育”“活动的体育”以及“课程的体育”。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属于“目标的体育”,对它的实现需要我们确立一种超越体育课程与活动的“泛体育教育观”,即将提高学生的体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学校教育而不只是学校体育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并通过对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政策监督反馈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优化,实现包含体质健康水平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利益思想入手,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利益关系进行研究。指出马克思关于利益范畴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研究和解决青少年体育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分析了国家与个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体育教师与文化教师、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围绕青少年体育形成的利益关系。认为青少年体育发展有赖于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关键是协调好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各方的利益追求,通过利益驱动从根本上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的实施将新时代学校教育改革推向时代的前沿,学校体育不仅备受社会关注,也承载着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使命。在“双减”背景下,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学校体育全面发展的现实挑战和实现路径,并对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校体育的现实挑战包括:学生体质持续下降、课后体育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课外体育家庭作业有待加强、“家校社”共育机制不畅等。实践路径为:“一体两翼三互动”,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维度入手,发挥学校体育(主导地位)、家庭体育(基础地位)、社区体育(辅助地位)的作用,通过三重作用的共同助力,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并以清华附小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