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就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存在的多种组织形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进行了重新界定,将高校体育俱乐部概括为三种类型,即课内教学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不同形式的俱乐部各有利弊,其中最为可取的形式是课内外活动一体化的俱乐部。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在对专家、教师、学生的调查以及一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提出未来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3.
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运行机制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是未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之一。界定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概念,对其运行的目标机制、组织机制、评价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梳理、构建与创新,并提出了其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建议。旨在促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在教学实践中的完善以及为寻求教学改革的院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如何深化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题内容.其中,体育教学条件的提供和学生自主参与性的保障是制约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瓶颈.从普通高校教学管理、人事分配等制度出发,在分析体育教学保障条件与学生选择自主性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内涵与本质特征,并以课内外一体化理念为指导,设计了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和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对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对比研究,寻找推行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具有的优势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及影响效果。得出结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一定促进和强化作用,改善了大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其效果要比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显著。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态度、兴趣与体育锻炼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态度、兴趣以及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态度处于良好水平;体育兴趣水平一般;体育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与其体育态度没有关系,而与他们的体育兴趣显著相关.提高体育弱势群体的健身意识必须激发和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南通市四所高等职业院校近两万五千名大学生为对象,对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基本上处于良好水平(即积极态度);大学生体育人口占被调查人数的29.8%,高于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18.3%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通过剖析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探讨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对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奠定终身体育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可以通过依托课堂,拓展课外体育作业内容;开设体育选项课,发展体育俱乐部;开展小型多样的课余体育竞赛等途径为终身体育奠基。  相似文献   

9.
运用理论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针对体育教学俱乐部实施方案及效果、体育教学俱乐部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心理和身心健康以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经过实践检验,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体育教学俱乐部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上形成了"三个自主、两个结合、一个打破"的体育教育新格局;体育教学俱乐部,实现了体育课、体育竞赛、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体育教学俱乐部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这种教学模式;体育教学俱乐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仅是终身体育养成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的重要保障。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结束,它对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了解高校课题新课程教学下的大学生提出锻炼习惯现状,并找出制约因素,以便提出对策。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存在人数比例低、体育价值多元、体育项目需求多元的情况;影响因素主要有体育教学、教材、课外体育锻炼、兴趣等。  相似文献   

11.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亚健康"类型与体育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湖南省四所高校2186名大学生的“亚健康”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初步提出大学生亚健康的类型及等级,并提出了相应体育疗法。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文学的审美范畴,<诗品>的"雄浑"与西方的"崇高"既相似又有所不同.两者在关于主体心质和对象特征的见解上非常接近,都强调审美主体高尚心灵和高昂激情的突出特色,都强调审美对象、审美境界时空数量的"大"和力量气势的"猛"两个侧面的形态特征;而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心物关系上,由于哲学文化根源不同,二者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的"崇高"强调主客体之间激烈的对立冲突,表现为由痛感到快感的心理过程;<诗品>的"雄浑"具有物我同构、神与物游、物大我亦大的特征,主客体之间是和谐、同体、共生的.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解读"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催生各种"拜物教",导致道德滑坡;官商勾结;"以物为本"的"拜物教唯物主义"的经济增长战略,是我国生态破坏的哲学思想根源."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纠偏,践行这一发展观就是把人当作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并把人的"实践力量"视为人的"外在本质".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点”固定球。经实验证明,“三点”固定球能减短球的复位时间,提高练习密度,加大扣球技术辅助练习手段的有效性,可应用于排球初级教学和训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知识经济与知识体育融合为出发点,分析了产学研模式对人才素质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得出社会体育专业应用产学研模式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适应高校的特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以“自由个性”为理想的“人文主义”哲学观,反对“唯物唯心”二元对立,反对将“物质”视为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是把“人”和“人的本质力量”视为哲学的出发点,把“人的意识”和“人的精神”及“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视为哲学的基础。主张“以人为本”,“精神文明第一,精神文明决定并创造物质文明”,使人类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充分显扬、无限丰富。  相似文献   

18.
从"情"与"法两方面论述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只有做到情与法的交融,才能达到表里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专家咨询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体育信息发展现状,结合“数字奥运”给予的机遇和挑战,针对体育信息环境建设中体育信息人才缺乏,资源贫瘠,基础设施薄弱,政策、法规滞后等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期为体育信息环境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实际行动来促进“科技奥运”理念的现实转换。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航道法(草案)》的各种意见,分析研究航道的所有权问题,《航道法》的立法目的、调整对象、基本原则、调整手段、体例,航道管理主体的职责,认为:航道所有权应明确界定为国家所有;《航道法》的立法目的应明确航道在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中的地位,而非仅为航运提供服务;《航道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而非行政、民事关系兼备;《航道法》的基本原则存在数量不够、提法不准的问题;《航道法》的调整手段包括刑事、民事和行政手段;并着重提出应删除《航道法(草案)》第3章"航道资金"部分,将其有关内容写在航道建设和养护中;航道管理者应承担保护合法使用者权利、保障畅通安全的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